布列松电影扒手(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风格)
本文目录
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风格
布列松是吟咏人类苦难的诗人。从1945年《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到1950年《乡村牧师日记》,再到1983年痛斥拜物主义的收山之作《钱》,布列松影片中的人物永远在灵魂深处接受苦难的挑战,无论是死囚、扒手和罪人,还是圣女贞德和法官。受苦受难不是忍受折磨,而是不甘屈服命运。布列松说,没有献身精神,不抛弃利己主义,人的灵魂就不得安宁。他在主人公身上寻找赎罪的希望,从而,拯救人的灵魂成为布列松影片的主题。
1950年的影片《乡村牧师日记》在电影史上的意义在于它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范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法国作者贝尔纳诺斯(1888~1948)的日记体同名原著改编而成,以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近乎耶稣**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形象,表现了忠于神职的乡村牧师日月如斯的磨难和忧虑,揭示了内心的搏斗,对人生使命的怀疑和爱的本能,颂扬人类的精神价值是这部作品的基调。
1974年的影片《武士兰士诺》,布烈松借古喻今之作,根据亚瑟国王手下的圆桌武士寻找圣杯而改编的故事,曾获1974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大奖。布烈松通过中古时期的侠义和愚忠精神,对当时身处社会的功利主义和道德沦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故事讲得很有中国古代侠义英雄的味道,将家国大义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小义需承让于大义。但是英雄却终不为世人所理解,布烈松一贯的赎罪母题在本片中得到升华。
布列松的电影语言严酷冷峻,充满哥特式的苦行主义色彩,既无布努艾尔的嘲讽和幽默,亦无伯格曼的苦涩与同情。影片舍弃了激情和戏剧性元素。无情节的故事中凝聚了无数细小事件。外部世界的元素和故事的发展都是虚设的背景,几近空荡的环境描写凸显了精神的内容。在不同寻常的空空荡荡的世界中,无灵性的光秃秃物件获得明显可感的时间维度,如一潭死水般凝滞的时间渲染了恼人的空虚感。布列松的影片是纯粹派艺术的绝唱。
他的影片常常运用特殊的修辞手段——重复。反复再三而全无修饰的沉闷细节、令人压抑的单调感和重复手法产生的仪式感,强化了物象与精神的联系。所以,苏珊·桑塔格(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的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说:“布莱松的影片呈现了‘灵魂的实体’”。
以上部分文字内容出自崔君衍(中国电影出版社总)
罗伯特·布列松的主要作品
电影作品
1934,《公共事务》
1943,《罪恶天使》
1945,《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1951,《乡村牧师日记》
1956,《死囚越狱》
1959,《扒手》
1962,《圣女贞德受难》
1966,《驴子巴特萨》
1967,《穆谢特》
1969,《温柔女子》
1972,《梦想者四夜》
1974,《武士兰士诺》
1977,《很可能是魔鬼》
1983,《钱》
在我心中,这部越狱片地位在《肖申克的救赎》之上
文 | magasa
布列松一生都在进行电影形式的实验,在《死囚越狱》中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死囚越狱》(1956)
他还认为如果某一刻声音的作用能够取代画面,那就剪掉画面或者忽略它,耳朵能更深入地进入到环境的内部,眼睛只能停留在外部。如果一定要让声音和画面彼此辅助,那么让其中一个占据主导地位,且不可令二者势均力敌,那样的结果会是彼此抵消,效果全无。
布列松
想想看,如果《死囚越狱》里没有那些**撞击的声音、狱卒身上钥匙的轻微碰响,以及遥远的风雨之声,它不可能吸引人去反复重看(听)。
法国导演、影评人特吕弗说《死囚越狱》反对一切既定的导演风格,所以他认为一个月才看一次电影的观众或许能比电影专家能更深入地欣赏这部电影,因为他们对电影的敏感度还没有被千篇一律程式化的美国电影打磨殆尽。
特吕弗
观看一部越狱片,观众总有一些提早根植的预期,他们会假设这应该是怎样的一部影片,然而布列松将这些既定看法全盘推翻,观看《死囚越狱》的过程将在实际影片与你心目中假定的那部影片的冲突中展开。
因为布列松不爱使用定场镜头和视点镜头,所以观众不知道主人公到底能看到什么,从而因信息极度缺乏导致的悬念下度过第一遍观影。
而且布列松只给观众看环境和动作的局部与细节,所以即便他不对人物的道德与立场作出任何的判断与解释,观众也已经被和主人公强制「**」到一起——我们看不到他看到的一切,但我们所知道的,完全不超出他所知的范畴。
于是观众在不清楚他入狱、越狱的背景下,只得关注他如何成功越狱这一单纯的事件了。
在剪辑上,经典的电影手法——无论是好莱坞式的无缝缝合,或者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镜头冲突论都被抛弃,布列松的手法可以说是化整为零,取消前后镜头连接产生的戏剧性,孤立处理各种细节特写,这些细碎镜头的连贯不再为场景的整一***,它们是「自治」的,或者说它们是为了视觉与听觉元素在更高层面上的和谐而服务。
布列松电影生涯最早的几部影片,还没有脱出传统剧情电影的范畴,依然强调表演、对白,他是从《乡村牧师的日记》开始全新摸索的,自那以后,戏剧性和专业演员越来越遭到他的排斥,而音乐感——即节奏感和韵律感越来越受到重视,他还将一些「乏味」的电影手段推到了极致,如《死囚越狱》里反复出现的内心独白,不仅将越狱的结果事先告知,还对画面上的叙述「打岔」(我在这里也打个岔,虹膜建立了一个读者微信群,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找到加入的方法)。
《乡村牧师的日记》(1951)
布列松对电影形式进行如此激烈的革新,实际上导致了影片「内容」的变异。
根据他之前的几部作品,那时人们把布列松视为一个宗教性的导演,《死囚越狱》以一个士兵逃出监狱的行动为线索,似乎和他的前作大不一样,但在反复观看本片之后,观众会感受到,越狱事件的前因后果乃至其过程,都渐渐退居幕后。
布列松想说的,只是在一个极端情况下,人如何达到意志力和精神力的极限,并鼓舞其他人,而这个领地如果按照「古典的」电影手法是很难抵达的。换言之,这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一部宗教性的影片。
所以,不如说《死囚越狱》是布列松对传统电影风格的一次完美「越狱」。之后,他通过《扒手》和《圣女贞德的审判》,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朴素、坚韧的风格,并影响了后来一大批欧洲电影。
《扒手》(1959)
《死囚越狱》入围了1957年的戛纳电影节,但最后由一部较为平庸的美国电影《四海一家》(导演威廉·惠勒)摘取了金棕榈。这届电影节上真正杰出的电影是安杰伊·瓦依达《下水道》、伯格曼《第七封印》、费里尼《卡比里亚之夜》,以及《死囚越狱》。
《四海一家》(1959)
中国受邀参加本届戛纳电影节,但拒绝了。
评委们对影片产生了严重分歧,以考克多为首的五个评委坚守传统老派口味,和另一批更加新锐的评委针锋相对,后者是拥护布列松的,在他们的争取下,布列松拿到了最佳导演奖。
扒手的法国电影
又名: 扒手、窃手导演:罗伯特 布雷森(Rober t Bresson)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类型:剧情/犯罪
片长:75 min / Argentina:79 min
对白语言:法语
上映年度:1959年
导演 Director: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
编剧 Writer
演职员表:
Martin LaSalleMarika GreenJean PélégriDolly ScalPierre LeymarieKassagi皮埃尔·埃泰Pierre ÉtaixCésar GattegnoSophie Saint-JustDominique Zardi 罗伯特·布烈松之于法国电影,就好比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罗伯特·布烈松(Robert Bresson)在四十多年前拍摄的《窃手》(Pickpocket,一九五九年)至今被影评界认为是一部“最当代的影片”。他本人在一九九九年岁末的辞世曾经冻结了全世界电影人的心,人们悲伤“一百年来,携着电影的手松开了”;而一九五九年则被《电影笔记》判断为“一个电影的分水岭”,一个显见的原因是,一九五九年的巴黎街头,戈达尔在拍《断了气》(à bout de souffle),同时,布烈松在摄《窃手》。想像以下的场景是相当动人的:蜜萨鲁(《断了气》的主人公)跑过巴黎的街角,和米歇尔(《窃手》的主人公)相遇;戈达尔的身影晃过布烈松的底片;《窃手》的一个背景出现在《断了气》中;布烈松的一声“Camera”启动了戈达尔的摄影机……
公认的,布烈松是电影界的头号知识分子,不光是因为他喜欢改编或引用名著,主要是他充满哲思的电影语言,禁欲却诱人的画面使他的风格相当内省,寓意深刻但含有无尽诗意。他的电影因此完全避免了布努艾尔的嘲讽和伯格曼的苦涩,他不作评价,也不表同情,凡人的过失并不使他反感,他探索的是迷途中的救赎。有影评人认为布烈松的所有电影都只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沉思的人和他的身外世界(比如监狱)。《窃手》也是这样的一部影片。马丁·拉撒尔(Martin Lassalle)出演了布烈松的扒手。自然,他绝非寻常小偷,原型来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在他的小阁楼里,他读很多书,因此深受虚无主义和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深深的自恋像毯子一样裹着他,使他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类,有权利向别人行窃。所以,困扰他的并不是偷窃的罪感,而是偷窃的艺术和狂喜。在巴黎的地下铁和车站,他尽可能近地站在他要行窃的人身后,一边行窃,一边体会别人的呼吸和性感。所以,偷窃成了激动人心的冒险之旅,是手指、脚步、身体和欲望的芭蕾,是以米歇尔的观点,“超人”的权利。但当他所加入的偷窃团伙的头目被捕后,他不久也落网。最后,在狱中,当一直照顾他母亲的女友珍尼前来探望他时,他发现了自己还有爱的能力——布烈松的诗意救赎。
整部影片以米歇尔的日记形式展开,中镜头和长镜头把摄影机的移动减到最低点,所以画面自始至终带有沉思冷峻的风格。米歇尔的脸一直都非常平静,尽管手指掀动一次次犯罪或犯罪艺术,他的表情始终不变。所以布烈松的电影被有些人认为“很难看”,因为它们“没有风格,没有动作,除了一成不变的脸,什么都没有”。对此,布烈松一笑置之,一如既往地要求他的演员“不要表现任何情绪”,为此,他可以把一个镜头连续拍上五十遍,直到演员不再可能表现任何情绪。《窃手》也因此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部“最节俭的影片”。
法国经典电影推荐
法国经典电影推荐:
1、《谷子和鲻鱼》
在码头辛苦操劳大半生的工人赛门被解雇了,气愤又无助。跟家人的关系开始紧张,前妻、情人、儿女都对他感到失望。走投无路时,女儿丽姆挺身而出。可是更多的麻烦在等着他……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2、《弗兰兹》
德国女人正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这时一名秘法国男子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影片黑白影像极具古典魅力,欧洲新文艺女神葆拉贝尔让人惊艳。
3、《一袋弹子》
影片改编自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在被德军占领的法国,莫里斯和乔是一对年轻的犹太兄弟,父亲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一家人生活温馨又美满。直到纳粹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在外衣上缝上一个黄色的六角星以示区别,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为了避难兄弟俩踏上了一条未知路。
4、《扒手》
该片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游荡在巴黎地铁和街头的小偷米歇尔的故事。导演对于一个虚无主义者心理变化的掌握相当精妙准确,同时扒手的神情、动作无不细腻、真实,将“扒”比做“指尖芭蕾”不仅是对这一动作美学的肯定,更是对布列松本人的肯定,其他同类型电影在它面前黯然失色。
5、《普罗旺斯的夏天》
居住在法国南部乡村的老人保罗,在一个暑假突然迎来了三个不速之客——来自巴黎的外孙女和外孙。这部法国温情电影,将普罗旺斯的阳光、葡萄架、微风和薰衣草以及醉人美酒都得到了最大展现。美不胜收的普罗旺斯,关乎亲情的温度使这样的夏日如此怡人。
更多文章:

摄影比赛获奖感言(英语作文 摄影大赛获奖感言 80字左右 帮忙解决哈谢谢,各位童鞋了)
2025年4月10日 13:30

佳能s90简单使用方法(佳能数码照相机IXUS90IS的使用方法)
2025年4月25日 07:42

新都桥婚纱照几月份最好看(去新都桥拍婚纱照6月份和7月份哪个月更好)
2025年4月23日 17:54

canon相机驱动官网(canon digital camera驱动)
2025年4月20日 14:39

水下摄影机防水透气膜的功能选择(什么是防水透气膜 防水透气膜特点)
2025年4月15日 21:48

小痰盂人像头(问一下大家佳能40d配小痰盂拍人像怎么样镜头二代跟三代有什么区别)
2025年4月8日 00:12

婚礼主持人和商演主持人(商演主持是什么跟婚礼主持哪个好学德阳学这个的在哪里)
2025年4月10日 15:12

短发伴娘发型怎么扎步骤(伴娘作为婚礼上衬托新娘的人,如何让伴娘扎出一个好看的公主头造型呢)
2025年5月2日 10:18